鋁合金鑄造件的氣孔是常見缺陷,表現為鑄件內部或表麵出現圓形、橢圓形的孔洞(多為氣體聚集形成),會降低鑄件強度、氣密性和加工性能。其產生原因與金屬液吸氣、氣體無法排出、工藝控製不當等相關,下麵
鋁合金鑄造廠小編說一下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
一、金屬液吸氣(氣體來源)
原材料含氣
鋁合金液在熔煉過程中直接吸收氣體:鋁液易與爐氣中的氫氣反應(鋁液溫度越高,吸氫能力越強),氫氣在鋁液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(如 700℃時溶解度約 0.6mL/100g,凝固時驟降至 0.03mL/100g,過量氫氣析出形成氣孔)。
爐料(如回爐料、廢料)表麵有油汙、水分、氧化皮:油汙燃燒產生 CO、CO₂,水分與鋁反應生成 H₂,這些氣體被鋁液吸收後難以排出。
熔煉過程進氣
熔爐密封性差:空氣、水蒸氣通過爐門縫隙、加料口進入爐內,與高溫鋁液反應生成氣體。
熔煉工具(如坩堝、攪拌勺)未充分預熱:工具表麵的水分或油汙遇高溫鋁液蒸發,產生氣體並被鋁液吸入。
精煉不徹底:未使用精煉劑(如六氯乙烷、氬氣)或精煉時間不足,無法有效去除鋁液中的氫氣和夾雜物,導致氣體殘留。
二、氣體無法及時排出(工藝與模具因素)
澆注係統設計不合理
澆注速度過快:金屬液充型時卷入空氣,且流速過高導致型腔內部氣體無法及時排出(如直澆道過短、橫澆道截麵過小,造成 “紊流”)。
排氣係統不足:模具型腔複雜(如深腔、窄縫)、排氣槽堵塞或位置不當(未設在氣體聚集區),導致氣體被困在鑄件內部(如拐角、壁厚突變處)。
模具與鑄型問題
砂型鑄造中,型砂水分過高或透氣性差:水分受熱蒸發產生水蒸氣,型砂孔隙率低導致氣體無法逸出,形成 “嗆火”(氣體與金屬液混合)。
金屬型(壓鑄模)溫度過低:金屬液接觸冷模具表麵快速凝固,形成 “硬殼”,包裹住未排出的氣體(尤其在鑄件厚大部位,凝固速度慢,氣體易聚集)。
模具塗料不當:塗料過厚或幹燥不徹底,高溫下揮發產生氣體,被包裹在鑄件中。
三、凝固過程氣體析出(工藝參數控製不當)
冷卻速度不均
鑄件壁厚差異大:厚壁部位冷卻慢,金屬液凝固時氣體有足夠時間聚集並長大(形成集中氣孔);薄壁部位快速凝固,氣體來不及析出,可能形成細小分散氣孔。
澆注溫度過高:鋁液過熱度大,凝固時間延長,氫氣溶解度下降更明顯,析出的氣體易形成氣孔(同時會加劇氧化和縮孔缺陷)。
壓力不足(壓力鑄造 / 低壓鑄造)
壓鑄時比壓過低:金屬液在壓力下凝固不充分,氣體無法被壓實排出,殘留在鑄件中(表現為皮下氣孔,加工後暴露)。
低壓鑄造升壓速度過慢:金屬液充型時壓力不足,型腔氣體未被完全排擠,導致氣體卷入。
四、其他因素
回爐料使用不當
回爐料(如澆冒口、廢品)未去除表麵油汙、塗層(如漆層、陽極氧化膜),重熔時釋放氣體汙染鋁液。
回爐料比例過高(超過 50%):夾雜物和氣體累積,增加氣孔風險。
合金成分影響
某些合金元素(如鎂、鋅)會增加鋁液的吸氣傾向,或改變凝固速度,間接導致氣孔(如鋁鎂合金比鋁矽合金更易吸氫)。